-
30 mins read
Author: Perhaps
一、翻译推理
1.假言翻译
如果s,那么p (s→p)
只有s,才p(p→s)
除非s,否则p(非s→p)
2.直言翻译
所有s都是p(s→p)
有的s是p(有的s→p)
3.推理规则
肯前→肯后
否后→否前
递推
4.等价定理
逆否等价:s→p = 非p→非s
德摩根律:
非(s且p)= 非s或非p
非(s或p)= 非s且非p
假言选言联言:s→p = 非s或p = 非(s且非p)
5.二难推理
一般:s→p + r→q
s或r → p或q
非p或非q → 非s或非r
变形:
s→p + 非s→p,p
s→p + s→非p,非s
6.换位:有的s是p=有的p是s
二、真假推理
这个s是p | 这个s不是p |
所有s都是p | 所有s都不是p |
有的s是p | 所有s都不是p |
必然p | 可能非p |
可能p | 必然非p |
p且q | 非p或非q |
p或q | 非p且非q |
要么p要么q | (p且q)或(非p或非q) |
p→q | p且非q |
1.必有一假:“所有S都是P”与“某个S不是P”,“所有S不是P”与“某个S是P”。
2.必有一真:“有些S是P”与“某个S不是P”,“有些S不是P”与“某个S是P”。
3.矛盾关系推出:
所有s都是p → 并非(所有s都是p)→有的s不是p
有的s是p → 并非(有的s是p)→所有s都不是p
这个s是p → 并非(这个s是p)→这个s不是p
4.充分关系推出:
所有s是p → 有的s是p
所有s是p → 这个s是p
这个s是p → 有的s是p
p → 可能p
s且p → s或p
要么s要么p → s或p
s且p → s
s → s或p
非s → (s→p)
p → (s→p)
s → p,只要s为假或p为真则推理恒为真
5.判断*
s | p | s且p | s或p | s/p | s→p | p→s | s当且仅当p |
真 | 真 | 真 | 真 | 假 | 真 | 真 | 真 |
真 | 假 | 假 | 真 | 真 | 假 | 真 | 假 |
假 | 真 | 假 | 真 | 真 | 真 | 假 | 假 |
假 | 假 | 假 | 假 | 假 | 真 | 真 | 真 |
6.模态*
不可能=必然不是,可能p=必然非p
不可能不=必然,可能非p=必然p
不必然=可能不,必然p=可能非p
不必然不=可能,必然非p=可能p
三、分析推理
1.找确定信息、最大信息、特殊信息
2.图表法、假设法、综合分析法
四、加强削弱
1. 因果联系的基本特点
①客观普遍性;
②先后性;
③确定性。
2.分析因果联系容易出现的错误
①主观性;
②以先后为因果;
③因果倒置。
削弱因果关系(A是B的因)的先后顺序:
①B才是A的原因(因果倒置);
②C才是B的原因(否定题干中的原因):
③A不是B的原因(否定题干中的原因);
④C也是B的原因(还有更根本的原因)
加强
①加强论点:直接加强或举例
②加强论证
论证特点 | 加强方式 |
论点与论据存在跳跃 | “搭桥”建立联系 |
涉及数据 | 样本有代表性,数据可比 |
涉及因果 | 有因有果、无因有果、排除他因 |
涉及类比 | 相似度高或本质相同 |
提出方法 | 方法可行 |
③加强论据
循环论证
自相矛盾
以偏概全
定义模糊
五、相似比较
1.结构相似:关注顺序、关注性质、不关注推理是否成立
2.方法相似:演绎推理、归纳推理、类比推理
3.谬误相似:形式、非形式
六、原因解释
找矛盾点,围绕矛盾找差异
首先,正确选项必须能够解释题干现象或矛盾发生的原因;
其次,正确选项必须与题干现象或矛盾相关,不能否定或无视题干事实;
再次,正确选项必须能够包容题干所述的矛盾双方,且与人们的常识相符。
七、论证评价
八、理解推断
九、错题集*